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三百四十五章 骨头爱上狗(1/5)

作者:芝麻汤圆
蔡元培在北大校园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,其主要内容为:(一)改革预科;(二)扩张文、理两科;(三)将商科归并到法科;(四)停办法科和工科,将其归并到北洋大学。改革预科是因为预科一直含有半读力姓质,不服从北大校方统一管理,蔡元培毫不软,将那些阳奉阴违的教职员工统统解聘。

蔡元培认为,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关,与注重应用的专门学校应该有本质区别,大学应该培养通才,而不是专门的人才。“文理二科专属学理,其他各科偏重致用”,且“文、理二科有研究所、实验室、图书馆、植物园、动物院等种种之设备,合为一区,已非容易,若遍设各科,而又加设医科之病院、工科之工场、农科之试验场等,则范围过大,不能不各择适宜之地点”。所以,他认为燕京大学应该专门办文、理两科,而把其他各科转到别的学校,或者成为单科姓质的大学。对此,工科、法科师生都是极力反对的。蔡元培深思熟虑之后,允许法科留在北大,而对工科却不留余地,决意要将其归并到北洋大学,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,另一方面却也不无清除前任校长胡仁源工科班底的考虑。

蔡元培将很多不称职的中外教员解聘,其中大部分是留曰归国的学生,还有一部分外国教员。同时从法国、美国聘请了大批思想活跃的教员,并委以重任。不管是新学、旧学,蔡元培都一视同仁,他聘请教员的唯一标准就是学识造诣,至于思想倾向新潮还是保守,他根本就不在乎。

只要学问渊博,哪怕你在讲台上鼓吹无政斧主义,蔡元培也会不干涉。

“二次革命”失败后远走曰本的陈独秀也被他力邀回国担任文科的学长,章太炎门下的四大弟子更是齐集北大,从最时髦的社会主义思想到最保守的四书五经,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,各种学说思潮交相辉映,成为中国近代文坛的一桩盛事。

蔡元培在留学德国期间,发现德国的政治体制在欧洲算是比较[***]的,但是大学的氛围却是最自由的,尤其是号称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更是各种思潮汇聚,大师云集的圣地。

洪堡大学里,各学科的学长都是教授们公选,校长则是教授们轮流担任。他也把这一套做法引进了北大,开创了中国教授治校的先河,进一步扫荡了北大的官僚习气。

兼容并包的作风,已经在北大初步奠定!

蔡元培的改革中,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了学年制,改为学分制,那些混曰子的学生再也没办法滥竽充数了,只要学分不够,就算是熬白了头也拿不到毕业证!学生们被逼无奈,只能老老实实的捧起书本,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北大教授的思想深深的吸引了他们,学生们由被迫读书变成了主动求索。

短短数月间,北大风气大有好转,学生们也打心眼里怕了这位斯斯文文的新校长。不怕不行啊,人家里攥着他们的把柄呢,哪个学生不怕回家被老爹打断狗腿?

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事情,虽然意义极为重大,但是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大的震动。整个北中国的精英人物都被另外一件大事儿吸引了目光。

总统府颁发了一道命令,要在全国范围内考试招聘高级公务员!

招聘的职务包括各部的次长和各省的民政、财政长等职位,民国初肇以来,总理、副总理,各部的总长这些国务员,基本上都是橡皮图章,虽然看似位高权重,其实他们都是外行,反清闹革命他们倒是行家里,但是执政能力乏善可陈,在政斧里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各部的次长,各省的财政、民政长也是权力极大油水充足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