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马腿都遛细了。
何况两军对垒,还有兵败如山倒一说,即打崩了部队,全军溃散。这是一个综合士兵素质,将军能力,战场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事情,去除了战斗的情况,纯粹的两军战斗,可能才一接阵,一方就崩溃了,也可能双方杀的流血漂橹,打没了八九成的人,仍旧死战不休。
以三国整体水平来看,能顶住较高的战损而不溃败的,大抵如公孙瓒之白马义从,鞠义之先登死士,曹操之虎豹骑,刘备之白耳兵,吕布之陷阵营等为人津津乐道的特殊部队。
综上所述,王言统领的这一千多人,再有他个人的勇武加持,少有敌手。若果真有大规模的野战机会,那么手下的部队只会越打越强。
但可惜,这一路并没有打大仗的机会。除了大小不一的黄巾溃兵壮大了队伍,就是一些只几百、千余的汉军队伍送了兵器粮草。
这些粮草当然不够大军消耗,但大军在手,何愁粮草。资源只两种,就是人口和土地。有人口就有土地,有土地就有人口,有地产。
王言的队伍是什么性质?到现在为止他们都顶着黄巾的名头呢,没有自己的势力名号。而黄巾是什么?反贼。那肯定就要干反贼该干的事,比如抢掠。
尤其现在队伍愈加壮大,沿途所行,但遇坞堡,必然围堵大门索要粮草物资。正如王大将军先前教导属下的,他们不会要太多,不能让坞堡内数目众多的无辜人挨饿。基本都是根据坞堡的规模来索要粮草,至于马匹、绢帛等等,那就狮子大开口了。
如若不从,那就围攻坞堡,王大将军亲自先登,守住缺口,扩大优势,如此由内而外的攻破。审判豪族罪责,抢夺豪族积存书简,最后拿走豪族积累财货工具,再带走不少投奔的堡内人口。反正但有所用,那就什么都拿,只给堡内人民留下粮食、种子以及部门农具、耕牛。相当于一个有分寸的打土豪、分田地的过程。
只不过胜利果实无法保留,他们走后,堡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,必然又出一家豪强,不过底蕴都为王言掠去罢了。只积累些时日,赶上几个丰年,便又是兴旺起来,似乎是个打不破的轮回,总有人要站在人民的头上。
除了扫荡坞堡,裹挟人口,王言还会带兵攻打县城。现在各处闹黄巾,县城之中也没有多少兵马,甚至都不用王言先登,嗷嗷叫的手下小兵死上一些,就破了城池。
都增设了从军执事,军纪自当严明,与民无范是最基本的。当然王言说的民,是黔首、农夫、家奴等人民,非官吏富户豪族,那是士大夫口中之民。
入城劫掠府库,抄富户之家,拿走一应可用物资,这些全是以后在辽东安家要用的。毕竟现在辽东之地还未如何开发,后来的公孙度割据辽东,制服周边蛮夷,这才开发辽东之地。就此而言,公孙度算先行者,他所处的位置,让他与华夏有了功勋。
当然现在的公孙度还不是辽东太守,后来董卓上台,这才起复辽东太守。过程未知,只说友人力荐,但想来也是使了钱的。毕竟董卓当权之时,能号令的地方也就是河东郡与并州。这是在董卓进京之前,他统治的地方。而实际上,他主要所在也就是河东郡一地。对于并州的统治都稍弱,并州刺史乃丁原,他有个好孩儿名吕布……
所以他任命别人,只能是名义上给人封官,实际上没能耐也白费。这同让子弹飞的师爷买县长,是一个道理。是以公孙度这才运作了老家的太守,他家有势力。
现在这个时间,公孙度不是在中原游学,就是在辽东老家做他的本地豪强,发展家族,积蓄势力呢。这小子不会想到,有人带着几万人的队伍,还抢掠了建设物资,直往他老家杀去。
是的,过了许多时间,王言手下的战兵已有两万三千余,妇女老幼更是达到了五万余。一路行来,灭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